來源:周口日報
2020-06-23
記者 王錦春 姬慧洋 張猛 文/圖
張仁甫證件照
重修的故居
盆李列寧小學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為了革命,不惜隱姓埋名;
有的人,為了信仰,一生追尋黨組織。
有一種感動穿越時空,有一種記憶歷久彌新。當生命和鮮血浸染的光陰將一種記憶銘刻進偉大民族的歷史畫卷,革命的火焰便會從星火到燎原。西華縣奉母鎮(zhèn)崗張村,豫東平原上一個普通卻又光榮的村落。普通,是因為它和其他村莊一樣,接受沙潁河水的饋贈,村民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過著平淡的生活;光榮,是因為這里是老紅軍張仁甫的故鄉(xiāng),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周口市最早的農(nóng)村黨支部誕生的地方,一顆革命火種在漫漫黑夜中悄然點亮,愈燃愈烈,映亮了豫東平原的角角落落。
如今,距離周口最早的農(nóng)村黨支部建立已過去93年,曾經(jīng)的“紅色基因”是否依然熠熠生輝?那些難以泯滅的紅色記憶與革命者不屈不撓的抗戰(zhàn)故事是否依然被后人所銘記?探訪,為紀念,更為銘記。近日,帶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本報記者走進西華縣奉母鎮(zhèn)崗張村,聽知情人講述那段無法磨滅的記憶,看革命火種在鄉(xiāng)村的紅色留存,訪張仁甫后人感受革命家庭精神傳承,讓鮮活的英雄人物從歷史的硝煙深處慢慢清晰起來。
“年少有為,他組織成立了周口最早的農(nóng)村黨支部?!?/strong>
基層建黨:他將革命火種播撒在農(nóng)村
麥收季節(jié),豫東平原上一片金黃,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西華縣奉母鎮(zhèn)崗張村的村民也不例外,見面寒暄時都會順帶問一嘴“今年恁家麥咋樣”。順著村民的指引,記者順利找到了昔日周口市最早的農(nóng)村黨支部舊址。那是一座普通的民宅,外表看起來與周邊房屋沒有太大區(qū)別,平時院門緊鎖,住在旁邊的村民幫忙照看這里。因為有人長期看管和打掃,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條,水泥鋪就的道路干凈整潔,道路兩旁的空地里種著一些花卉和果樹,道路盡頭的紅房子就是老紅軍張仁甫曾經(jīng)的家,也是周口市最早農(nóng)村黨支部誕生的地方。
推開屋門,墻上懸掛的“西華縣第一個農(nóng)村黨支部”匾額格外引人注目,破舊的書桌、幾本舊書夾雜著時光的味道,散發(fā)著滄桑厚重的氣息。時光瞬間被拉回到90多年前,那時候,張仁甫還是個少年。因為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yōu)異,他順利考入了淮陽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懷揣著愛國情結,他被時任學校教導主任、共產(chǎn)黨員吳丹坤看中,選入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知識。不久后,張仁甫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wèi)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大規(guī)模屠殺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中國共產(chǎn)黨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困難,許多黨的組織一再遭到破壞。一些人對革命悲觀,聲明脫黨,有的人甚至向敵人自首,出賣黨的組織和黨員,革命處于低潮時期。
即便如此,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中國大地依然閃耀著星星之火。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張仁甫在家鄉(xiāng)崗張村組織成立了農(nóng)村黨支部(時屬臨潁縣委領導。經(jīng)考證,這是目前已知周口最早的農(nóng)村黨支部),并任書記。該黨支部的建立,在周口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標志著周口貧苦農(nóng)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崗張村黨支部創(chuàng)建后,充分發(fā)揮了戰(zhàn)斗堡壘作用,在豫東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不久后,村農(nóng)民協(xié)會成立,不少村民入會。與此同時,在黨的領導下,張仁甫又在西華、臨潁、郾城三縣交界的呂家、夏城、黃連城、魏村先后建立了農(nóng)民協(xié)會,發(fā)展了一大批中共黨員,并建立了各個黨支部,這些地方的農(nóng)民運動連成了一片,像一粒火種,乘著革命的東風,在豫東大地隨風播撒,形成燎原之勢。
1928年5月,全縣黨組織屢遭敵人破壞,但革命斗爭生生不息。8月,經(jīng)中共漯河中心縣委批準,將崗張村黨支部改建為特區(qū)支部,仍由張仁甫任書記,領導周圍農(nóng)村革命群眾繼續(xù)開展斗爭。
“五年牢獄之災從天而降,艱難困苦擋不住他尋找黨組織的決心?!?/strong>
身陷囹圄:出獄時只剩下一口氣
張鐵橋,張仁甫的第三子,今年已經(jīng)78歲高齡。關于父親早期參加革命的事情,在母親還有大哥大姐零碎的講述中,他有著模糊的印象。“父親這一生受了太多的苦,不管怎么艱難他都追逐著曙光,不放棄不拋棄。特別是被叛徒出賣他被抓進監(jiān)獄,5年的牢獄之災,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隨時可能到來的酷刑讓他在出獄時只剩下一口氣,但是這些都沒有打垮他的意志,養(yǎng)好身體繼續(xù)跟黨走。”張鐵橋說。
白色恐怖下,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在堅守;明亮屠刀下,共產(chǎn)黨員的革命初心不泯滅。那些年,革命處于低潮時期,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的血雨腥風迫使漯河、郾城、臨潁與西華交界一帶的黨組織失去了生存條件。無奈之下,張仁甫考入了“開封地方自治訓練所”求學,并擔任所黨支部書記,暗地里繼續(xù)開展黨的工作,發(fā)展黨員。那年1931年,張仁甫22歲。
由于叛徒出賣,張仁甫被捕,喪心病狂的敵人對他實施酷刑。抽皮鞭、坐老虎凳,他咬緊牙關硬抗??吹剿摹坝补穷^”,敵人升級逼供手段:用皮鞭不停抽打張仁甫,讓他跪在磚上,脖頸處壓根鐵棍,兩只手臂伸直捆綁在鐵棍上,腿彎放根木杠,兩名打手分別站在木杠的兩端,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兩名打手就同時上壓下踩,張仁甫被折磨得死去活來。
“由于敵人未能準確掌握父親黨支部書記的身份,只認定他為共產(chǎn)黨員,他沒被當場槍決,僥幸撿回一條命。但他還是差點沒走出監(jiān)獄,癆病要了他半條命?!睆堣F橋說,從1931年被捕到1935年出獄,張仁甫在開封省立第一監(jiān)獄待了5年,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監(jiān)獄里吃不飽睡不好,張仁甫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出獄時奄奄一息。
“失去了跟黨組織的聯(lián)系,張仁甫就像沒有娘的孩子一樣,苦苦找尋?!?/strong>
追逐曙光:只為滾燙的信仰
1931年,張仁甫被捕入獄的消息傳來,當時正在曬場上干農(nóng)活的老母親一句話沒說,身子一軟癱在了地上;新婚的妻子肚子里還懷著他們第一個孩子?!澳欠N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丈夫和兒子的恐懼感時時刻刻存在,后來母親給我講述的時候,我都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到那種無助和恐懼?!睆堣F橋說。
5年的時光就在期盼和等待中慢慢度過。終于盼到了張仁甫出獄,看到眼前那個被摧殘得不成人形的兒子,老母親哭得泣不成聲。原本以為跟黨失去聯(lián)系、身體又不好的張仁甫會回歸家庭做個莊稼人,但是“不安分”的張仁甫卻心懷希望追逐曙光,踏上了多年尋黨之路。“沒有找到黨的組織,父親就像沒娘的孩子一樣?!睆堣F橋說。因為入獄前,全縣黨組織屢遭敵人破壞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張仁甫跟黨組織斷了聯(lián)系,找不到原有的黨組織,他就邊革命邊尋找。
心中有信仰,腳下就有力量。1937年4月,漯河高中學生、中共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白書章介紹張仁甫加入了“民先”,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接著他又在崗張村成立了西華抗日救國會,吸收當?shù)剡M步學生參加,領導抗日救國運動,還秘密組織一批年輕人從漯河乘火車奔赴延安,這些人后來都成了革命的中堅力量和黨的各級干部。也就在同年年底,共產(chǎn)黨人胡曉初等人在西華縣“三崗”舉辦抗日干部訓練班,吸收張仁甫參加。其間,他和當時的河南省委委員、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取得聯(lián)系。在了解張仁甫之前的經(jīng)歷后,沈東平指示他在崗張村一帶繼續(xù)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6月,張仁甫和共產(chǎn)黨員陳子欣、王負五等人在郾城河莊成立抗日“保教委員會”,召集50多名農(nóng)民武裝和青年知識分子,進行抗日教育和軍事訓練,培訓抗日人才。
“在那個白色恐怖彌漫的年代,入黨也好,當干部也罷,都是要冒著很大的危險,甚至要以生命為代價,父親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他就一個信念,共產(chǎn)黨是真心幫助窮人過上好日子的,共產(chǎn)黨領導的隊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找到黨,跟黨走,準沒錯?!睆堣F橋說。
“這一輩子跟著黨,沒犧牲、沒拐彎、沒停頓,活著,就是賺了?!?/strong>
初心不改:這一生矢志跟黨走
在張鐵橋的記憶里,幼年是在東躲西藏中度過的。因為張仁甫常年都在從事革命工作,國民黨反動派將張仁甫列為“頭號敵人”,叫囂著“挖地三尺也要抓到張仁甫”。在這種險惡的環(huán)境下,作為他的家人也長期東躲西藏躲避敵人。“那時候,口糧有限,為了保命,俺一家?guī)卓诜珠_投奔親戚,俺娘帶著我躲到離家30多里路外的舅姥娘家,俺大姐去吳店的親戚家住,大哥去七里倉,二哥去臨潁縣。”回憶起往事,張鐵橋聲音有些哽咽,三四歲的小孩兒就要步行30多里地,他經(jīng)常哭著走著,實在累得慌母親就把他抱在懷里歇一會。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草窩,投奔親戚的經(jīng)歷張鐵橋永遠也無法忘懷?!岸绨滋於阍谀サ览?,晚上就睡在人家的紅薯窖里。我跟著俺媽躲到舅姥娘家,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查,俺舅姥娘家給我取了個名叫‘南金霸’。”張鐵橋一邊回憶一邊抹著眼淚,“村里的小伙伴都有爸爸媽媽,我的生活里只有媽媽。我還問過俺媽,‘媽,妮兒都有爸,我咋沒有?咱也攢錢買個爸吧?!硧屔兑矝]說,就摟著我眼睛望著遠方呆坐著?!?/p>
沒有陪伴兒子女兒長大的張仁甫并沒閑著,為了讓更多的窮苦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一直行進在路上。這一生他經(jīng)歷了白色恐怖、扛過了抗日戰(zhàn)爭,也在八年抗戰(zhàn)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45年6月,新四軍豫東支隊一二八團奉命渡過黃河,解放了扶溝,又打垮了逍遙、鄢陵、漯河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開始在黃水以西活動。為便于領導,根據(jù)上級指示,建立水西軍分區(qū),司令員李世才,政委王其梅,司令部設在逍遙鎮(zhèn)。同時,建立西(華)臨(潁)郾(城)縣,縣長甘文枝,政委馮明高。下設奉母、逍遙等區(qū),臨潁的王崗、黃連城一帶劃屬奉母區(qū)。9月,張仁甫隨機關轉移到水西工作。李世才對他說:“你對水西較熟,和馮明高帶縣大隊去漯河拆除鐵路?!睆埲矢Φ戒鸷釉O法找到呂瑞昌,拆除了鐵路,并準備攻占臨潁縣城。后因國民黨八十一師盤踞縣城,敵我力量懸殊,二人帶縣大隊轉駐瓦店,9月底又回奉母。
1946年12月,西(華)臨(潁)郾(城)縣重新建立,淮陽地委決定馮明高任縣委書記兼縣大隊政委,張仁甫任縣長??h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武裝。到1947年3月,縣大隊發(fā)展到兩個連二三百人。不久,建立第五軍分區(qū)。6月,縣大隊發(fā)展到3個連,縣委機關設在鄢陵縣紅花集附近,主要活動于黃泛區(qū),五分區(qū)命縣大隊攻打臨潁縣王崗。五地委委員施德生、王發(fā)祥及馮明高、張仁甫帶領西(華)臨(潁)郾(城)、鄢陵兩個縣大隊拂曉進寨,很快拿下王崗,收繳敵槍20多支。接著又打張?zhí)?。?jīng)過一天一夜的戰(zhàn)斗,在敵強我弱情況下,采取正確的戰(zhàn)斗方法,終于取得了勝利。戰(zhàn)斗結束后,張仁甫他們又返回黃泛區(qū),一方面組織群眾開展生產(chǎn)自救,一方面繼續(xù)開辟新區(qū)。
1947年1月初,華東野戰(zhàn)軍解放許昌,陳賡兵團解放漯河、臨潁。根據(jù)豫皖蘇五分區(qū)政委王其梅指示,建立西(華)臨(潁)縣,宋劭明任縣委副書記兼縣大隊政委,高玉振任縣大隊長,張仁甫任縣長。他們帶領縣大隊兩個連150余人,以鄢陵縣陶城為根據(jù)地,著手開辟臨潁新區(qū)。年底,縣大隊進入臨潁縣城,駐于東街,華野總部駐城東五里頭。1948年元月,總部西攻洛陽,縣大隊又回陶城,國民黨新五軍十一師又占領臨潁。洛陽解放,華野回師臨潁,臨潁重新獲得解放。
1948年1月,豫皖蘇邊區(qū)黨委派聞宇任中共臨潁縣委書記,王新學任縣長,張仁甫參加整風學習。6月結束,張仁甫改任副縣長。不久,城關區(qū)中隊混進土匪,人員復雜??h委派王新學、張仁甫等5人帶縣大隊整頓城關區(qū)隊。他們摸清情況,立即采取措施:派南下解放軍主力部隊留地方的原宣傳干事張錫錦任區(qū)長,排長趙增福任副區(qū)長兼區(qū)中隊長,增派解放軍戰(zhàn)士加強力量,將原來2個排擴大到3個排。但卻沒有清除土匪隊員。7月19日夜,混進的土匪在雙廟村叛亂,縣大隊張指導員、張錫錦、趙增福等5人在反擊叛亂中壯烈犧牲。“雙廟叛亂”血的教訓,促使縣委、縣政府加快了鞏固新生政權步伐,很快相繼開辟建立黃連城、王崗、商橋、石橋等區(qū),11月,縣政府搬進縣城原賈永年家(老縣城公安局處)。張仁甫隨縣政府進城后,主要抓了支援前線和剿匪反霸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張仁甫先后擔任過許昌縣副縣長,許昌師范學院黨總支書記、校長,許昌市人民醫(yī)院總支書記;也曾在文革時期遭受過沖擊和誣陷,但他相信黨、相信人民,定會對自己作出公斷。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1976年,張仁甫平冤昭雪。1983年,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行文確定張仁甫為“老紅軍”(地、師級)。戰(zhàn)爭年代,張仁甫曾多次負傷,其中腿部中彈的后遺癥陰天下雨都會疼痛難忍,嚴重的肺結核也給他的身體留下隱患。2000年,多年病痛纏身的張仁甫先生在許昌不幸逝世,享年91歲。
在張鐵橋的印象里,父親很少給他講述過往的戰(zhàn)爭歲月?!八⒉辉敢馓峒澳嵌螤奚藷o數(shù)戰(zhàn)友的歲月?!睆堣F橋這樣理解,“他常說,這一生,跟著黨,不拋棄不放棄,沒拐彎、沒停頓,能活著,就是賺了。”
“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接受教育。”
重視教育:他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知識能開闊眼界、改變命運,張仁甫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在他的一生中,對家庭乃至崗張村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再苦再難也要讓孩子接受教育?!边@種思想讓后輩受益匪淺。
“在艱難困苦的戰(zhàn)爭年代,我父親回家的次數(shù)有限,每次回家他都會跟母親說,要讓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好好學習,再苦再累都不能忽視了學習?!睆堣F橋說,“全家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都有自覺學習的能力。大哥在參軍后繼續(xù)深造,從事無線電方面工作,大姐在許昌商業(yè)部門工作,二哥在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從事科研工作,我也考入了河南省農(nóng)學院,小弟在許昌衛(wèi)生系統(tǒng)工作。目前,我們一家人都是黨員,父親給我取名叫‘鐵橋’:鋼鐵的鐵,寓意堅固、結實;橋梁的橋,寓意行善、幫助別人,希望我這一生多行善事好好做人。我閨女的名字也是父親給起的,叫張焰,寓意革命火焰紅艷艷。”
在崗張村和盆李村中間有所學校叫列寧小學,校長劉迎春在這里工作已經(jīng)超過了5個年頭,在她看來,這所學校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搖籃,更是紅色文化傳承的搖籃。“這所學校在很早以前就存在,它和西華縣‘三崗’革命根據(jù)地的‘普理小學’都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學校的名字是張仁甫先生在咱們崗張村從事革命工作的時候,他和當時在村小學教書的薛樸若、張廣德等黨員教師共同商定的,一直沿用至今?!眲⒂赫f。
現(xiàn)在的列寧小學高大氣派,仿古造型的學校大門上方寫著“盆李列寧小學”六個大字。沿著筆直寬敞的水泥路面向前走,就能來到主教學樓,嫩黃色的教學樓上書寫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標語,教學樓的正中央畫著學校的校徽,綠色為底象征著生機勃勃,“1927”是該校成立的時間,旁邊的五角星象征著紅色記憶、紅色傳承生生不息?!瓣P于我們盆李列寧小學的故事,我們每位教師都能生動地講出來,在給孩子們上思想品德課程的時候,我們都會把紅色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記得自己是英雄的后代、是紅色記憶的傳承人?!眲⒂赫f。
如今,紅色血脈會在一代代崗張村人的生命中永遠流淌,紅色基因在口口相傳的革命先輩故事中也將一直傳承下去。
“如今,山河無恙,國富民強,盛世中華,如您所愿?!?/strong>
永念黨恩:紅色主旋律在鄉(xiāng)村唱響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張鐵橋和他的家人們一起回到了崗張村。村里的水泥路筆直地通往每家每戶,2500余人的村莊擁有3216畝耕地,田里種植的冬小麥、夏玉米,粒粒碩果見證著莊稼人的幸福和希望;紅辣椒、紅薯、大蒜套種在地里,紅紅綠綠給大塊金黃增添別樣的韻味;油牡丹、黨參的加入,讓這片希望的田野“含金量”更高,村民的生活簡單而又幸福。
在村里為爺爺重修的故居里,張焰撫摸著院里的棗樹說:“這就是我記憶里的老家,院里就有這么一棵大棗樹?!睋?jù)崗張村村干部介紹,為了弘揚紅色文化,讓革命先輩的精神口口相傳,奉母鎮(zhèn)在崗張村修建紅色文化廣場并實施重建張仁甫故居項目,打造紅色旅游路線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紅色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得知村里有后輩兒以656分的好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張鐵橋一連說了3個好?!案赣H一輩子的心愿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平安順遂的日子,吃得飽、睡得暖。如今,山河無恙,國富民強,盛世中華,如您所愿?!睆堣F橋飽含熱淚深情地說。
“在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張仁甫等老一輩革命者,以及西華籍革命先驅(qū)在豫東平原乃至全國都留下了光輝革命足跡,締造了偉大的革命精神,歷經(jīng)歲月沉淀,深深根植于豫東大地,流淌在豫東兒女的血脈中,成為激勵豫東人民堅定理想信念、戰(zhàn)勝一切困難、在前進道路上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力量源泉?!狈钅告?zhèn)黨委書記陳鵬說,“這是一塊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這里是周口市第一個農(nóng)村黨支部成立的地方,這里有太多的紅色記憶。我們常講‘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傳統(tǒng),不忘革命先輩,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紅色旋律在鄉(xiāng)村的每個角落唱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精神熠熠生輝?!?/p>
精神不滅,傳承不息,被紅色文化持久浸潤和激勵的崗張人,正沿著先輩的足跡,奮力走好新時期的幸福路。①2
(本文采訪時,得到西華縣老促會何建華的大力支持,特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張魯莎]
中華龍都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