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20-08-21
張福林烈士
張福林犧牲后,當地出版了宣傳他英勇事跡的圖畫。
筑路大軍劈山修建川藏線
位于川藏線上張福林紀念碑
□記者 王錦春 張志新 文/圖
核心提示
2014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fā)展。
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眾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了11萬人的筑路大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在“人類生命禁區(qū)”的“世界屋脊”創(chuàng)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英名享譽川藏線
在3000多名捐軀“兩路”的英烈中,有一名從周口扶溝走出去的農家子弟。
他沒有淵博深厚的學識,也沒有聲名顯赫的家庭背景。
他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解放軍戰(zhàn)士,沒有太多悲壯殺敵的英雄事跡,也沒有位高權重的職務,在部隊僅是一個班長。
他經歷太原、秦嶺、成都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沒有在艱難困苦的行軍中掉隊,也沒有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倒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1951年冬搶修康藏公路(注:1955年原西康省撤銷后,改稱川藏公路并以成都為起點)雀兒山路段時不幸被滾落山石砸傷犧牲,年僅26歲。他犧牲后被西藏軍區(qū)后方部隊黨委追授“模范共產黨員”稱號,追記一等功,生前所在班以他的名字命名。1953年,當時的中央交通部和西南軍區(qū)授予他“筑路英雄”稱號。
2011年,他被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評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位感動西藏人物”。
他是誰?生前這么平凡,死后卻如此偉大?
7月24日,周口報業(yè)傳媒集團《紅色記憶》采訪組記者來到距離扶溝縣城3公里遠的一個小村莊——大李莊鄉(xiāng)林宋村。
在這個小村莊里,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 “張福林事跡陳列館”,而這位名叫張福林的烈士,也就是我們此行要了解和挖掘的 “紅色歷史人物”。
一座典型的北方院落,坐北朝南,一個簡單的門樓,門樓上懸掛著“張福林事跡陳列館”牌匾。推門而入,可以看到一個干凈整潔的院落,院落里栽植著菊花等花木,顯得清靜幽雅。
院落中的三間紅色瓦房,展覽的便是與張福林相關的一切事跡材料。 “張福林事跡陳列館”西側還有一個院落,兩座院落之間有一個相通的小門,里面同樣花木蔥郁,還有幾株松柏巍然屹立,而同松柏一樣屹立的還有兩座墓碑。
58歲的村民宋法順看護這兩座院落。他介紹,西側這座院落是張福林家的祖墳,兩座墓碑分別是張福林父母的墓碑和張福林烈士的墓碑,而張福林烈士僅有墓碑,沒有墳墓。張福林犧牲后,葬在了川藏線經過的雀兒山下。
宋法順介紹,“張福林事跡陳列館”是1997年所建,其史料也是經過多年搜集才形成現在的規(guī)模,每年接待的大多是鄉(xiāng)里或者縣里部門的一些人員。
記者了解到,“張福林事跡陳列館”于2015年4月舉行開館儀式,對于這樣一個陳列館,扶溝縣以外的人知之甚少。
而張福林烈士,除了史料簡單記載的外,也少有人知道他的情況。從小就生活在林宋村、曾在大李莊鄉(xiāng)政府任職的72歲老干部宋洪順提起張福林,僅僅知道他是一個革命烈士,犧牲在川藏線筑路途中。
不過,當地人也都自信地介紹,張福林雖然在周口沒有多大名氣,在川藏高原名氣卻大得很。“張福林事跡陳列館”建成20多年里,曾接待過不少從川藏一帶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記者查閱資料,印證了這一點,因為在川藏交界處的雀兒山不但建有張福林烈士陵園、張福林烈士墓,還立有張福林烈士銅像。2011年,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張福林被評為“60位感動西藏人物”之一。
近年來,川藏地區(qū)更是大力弘揚張福林“筑路英雄”事跡。據四川甘孜當地《康巴媒體》2019年6月5日報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將分散在雀兒山上的張福林烈士陵園、無名女烈士墓地、最后的五道班等紅色優(yōu)勢資源串點成線成面,進而轉化為教育資源、宣講資源、旅游資源,打造川藏公路上首個以弘揚“兩路”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其中,就包含新建張福林烈士紀念館。
熱血甘灑雀兒山
那么,張福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為何在周口這么沉寂,卻在川藏地區(qū)如此閃耀呢?
在“張福林事跡陳列館”里,記者見到了與張福林相關的雜志、報刊、文件、證書、影像紀錄片等資料,找到了其短暫且如流星般閃耀一生的答案。
其中,在陳列館一個玻璃展覽柜中,有幾張老舊發(fā)黃的紙頁,上面是一篇題為《為修筑川藏公路獻身的模范共產黨員——記張福林烈士》的文章,記載了張福林一生的事跡。
張福林,192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溝縣林宋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地主老財的剝削壓迫下,全家人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困生活。1948年秋,他的家鄉(xiāng)剛剛解放,張福林就懷著消滅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保衛(wèi)革命勝利果實的強烈愿望,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光榮的炮兵戰(zhàn)士。1950年,張福林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毛澤東主席發(fā)出“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的偉大號召。川藏公路通車的時間表定在1954年。任務緊迫,來不及也不可能先勘測后施工,只有邊勘測邊施工?!笆澜缥菁埂鄙闲薰?,一切都從零開始。打通雀兒山是爭取1952年川藏公路雅安—昌都段通車的關鍵。1951年初冬,總計1.2萬人的筑路大軍投入雀兒山區(qū)的“攻堅戰(zhàn)”。
“住的是5000米高度,睡的是斜坡30度,氣溫是零下30度,開水是沸點70度,可我們的勞動熱情卻到了100度!”這是當年參加打通雀兒山“戰(zhàn)役”的老兵們都能背得出的順口溜。而每個講述這場“戰(zhàn)役”的人,又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筑路英雄——張福林。
時任18軍53師159團3連炮班班長的張福林及所在部隊由炮兵變工兵,投入到修筑康藏(今川藏)公路的戰(zhàn)斗,開拔到位于川藏邊界、海拔5300多米的雀兒山安營扎寨。
當年開鑿石方全靠鋼釬打眼和放炮。張福林所在班擔負爆破任務。
早一天打通雀兒山,就能早一天把公路修到西藏,這成了張福林和戰(zhàn)士們最強烈的心愿。施工之初,只會打小炮眼,一炮只能炸石兩三立方米,工程進展很慢。張福林主動到工兵團學習經驗,虛心學習,苦心琢磨,反復試驗兄弟部隊放大炮的經驗。他很快掌握了根據不同的山勢、石質,打不同的炮眼,裝不同藥量的科學方法。第一炮裝70公斤,一炮便炸掉540立方米堅硬的石頭。繼之又以40公斤炸藥炸去470立方米,超過了標準功效260倍,創(chuàng)造了少見的好成績。張福林的經驗很快被推廣開來,施工進度大為加快。
繁重的任務加上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張福林經常頭昏眼花、嘔吐反胃、茶飯不思,但他強忍著,一聲不吭,事事沖在前面。他臉色蒼白,日漸消瘦,同志們硬把他拉到醫(yī)生面前。經醫(yī)生診斷,張福林患高度貧血病,不適合在高寒山區(qū)的惡劣環(huán)境中工作,醫(yī)生和部隊首長都讓他下山休息。張福林卻堅定地說:“任務這樣繁重,藏族兄弟姐妹都眼巴巴地盼著我們,我怎么能下山?怎么能當逃兵?”
沒有想到的是,1951年12月10日中午收工后,部隊正集合吃飯,張福林發(fā)現本連三排剛打的炮眼不符合要求,顧不上吃口飯,便立即投入炮眼的糾正工作。就在這時,以前受震松動的一塊大石頭突然墜落,砸在了他的右腿和腰部。當同志們趕到現場時,發(fā)現他臉色蒼白,陷入昏迷。
幾分鐘后,他慢慢蘇醒過來,第一句話便是對指導員說:“我不行了,衣袋里還有些錢,請拿去幫我交上最后一次黨費吧!我對不起黨,再也不能為人民工作了?!敝笇T掏出被鮮血染紅的錢,眼睛濕潤。
衛(wèi)生員趕來了,準備給他注射強心針,他用手推開,用沙啞的聲音說:“反正我不行了,還是替國家節(jié)省一支吧!”大家把他抬上擔架,他掙扎著說:“同志們,你們圍著我耽誤工作,趕快上工吧!藏胞在等著你們,快把公路修到拉薩。”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
同志們在清理張福林的遺物時,發(fā)現了5包菜種和一個筆記本。
戰(zhàn)友回憶說:“這是班長在離開四川時拿自己的津貼購買的菜種,他說一定要把它帶到西藏,撒在高原上,讓菜種在藏胞中傳播,生根開花結果?!?/p>
張福林的日記里,除記載著工作情況、爆炸數據和施工總結外,還寫著他的人生格言:“忘掉自己,為人民,由民兵改炮兵,由炮兵變工兵,這是黨的需要,聽黨的話?!?/p>
張福林犧牲18天后,雀兒山段的公路修通了。通車前夕,時任18軍后方部隊司令員的陳明義來到雀兒山西坡張福林的墓前,深深地三鞠躬:“我們有這樣的英雄戰(zhàn)士,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艱難困苦!”
1952年,張福林被西藏軍區(qū)后方部隊黨委追授“模范共產黨員”稱號,追記一等功,生前所在班被命名為“張福林班”。1953年,當時的中央交通部、西南軍區(qū)授予張福林烈士“筑路英雄”稱號。
張福林犧牲3年后的1954年,康藏(今川藏)公路終于通車。它歷時4年時間修建,沿途翻越14座大山,橫渡10多條大河,犧牲了3000多位官兵,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將古老文明帶入一個新紀元。
與此同時,與康藏公路同時修建的青藏公路也于1954年實現通車。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以張福林為代表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成為中國大地上又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紅色基因筑心間
回首過往,人們不禁感嘆:張福林生命這么短暫,為何能擁有如此崇高的革命精神呢?
這一切得益于黨的培養(yǎng)。
張福林所在的部隊為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誕生于豫東大地,這是一支鋼鐵勁旅、威武之師,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英雄、功臣和模范,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張福林在這所部隊里接受著革命思想教育,逐漸成長為一名具有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在解放戰(zhàn)爭的硝煙中,他跟隨部隊南征北戰(zhàn),奮勇殺敵,參加過解放山西、進軍秦嶺、南下成都等大小戰(zhàn)役十幾次,成長為一名百發(fā)百中的“神炮手”,多次榮立二、三等功。在解放太原戰(zhàn)役中,張福林負傷仍堅守陣地,以一挺機槍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在名山一帶剿匪時,他深入群眾,宣傳我軍政策,瓦解了土匪楊萬貴部。在整訓中,他所在的五班,榮獲模范班稱號,本人立了三等功。
張福林精神源于紅色家庭的熏陶。他的母親薛桂芳于1944年參加革命,任扶溝城關北街婦聯主任,中共扶溝縣地下黨的聯絡點就設在她家。薛桂芳常常出入街巷,傳遞情報,地下黨和游擊隊多次在她家召開秘密會議,均安然無恙。
薛桂芳遵照黨的指示,發(fā)動婦女給解放軍做軍鞋,成百雙軍鞋放在她家,再由她千方百計輾轉送到解放軍手中。1947年3月16日,在執(zhí)行地下黨組織交辦的一項秘密任務時,薛桂芳被國民黨發(fā)現后殺害,獻出了年僅35歲的生命,解放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福林犧牲后,弟弟張福立投筆從戎,毫不遲疑地接過了哥哥手中的鎬頭,戰(zhàn)斗在張福林獻身的地方——為國戍邊直至退休。
采訪札記:
張福林生命的翅膀,雖然折斷在險峻的康藏(今川藏)公路上,以他為代表的“兩路”精神卻永遠傳承不止……
當下,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入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這就更加需要戰(zhàn)天斗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越挫越勇的 “兩路”精神。
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史國史的學習,高度重視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走的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相信,以張福林為代表的“兩路”精神,將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一樣永放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更加強大的動力。①2
新聞鏈接
四川省德格縣舉行張福林烈士衣冠冢安放儀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柏無聲祭英靈。7月16日,德格縣雀兒山十八軍紅色教育基地舉行了十八軍進藏革命烈士張福林衣冠冢安放儀式,十八軍后代代表、該縣相關機構代表、軍隊代表、群眾代表等參與了祭奠活動。
當日上午10時,參加儀式的一行陪同烈士家屬安放張福林烈士衣冠冢。裊裊青煙中,鮮紅的蠟燭映著烈士遺照上年輕的面孔,烈士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現在親人和老領導、老戰(zhàn)友的腦海中,大家神情悲傷凝重,為烈士敬獻了哈達。
儀式上,該縣相關負責人說:“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今天我們在此莊嚴舉行張福林烈士衣冠冢安放儀式,就是要告慰浴血奮戰(zhàn)的十八軍將士,就是要緬懷以張福林烈士為代表的十八軍先烈,就是要發(fā)揚好、傳承好‘兩路’精神,將紅色基因的旗幟接過來、傳下去,高高的迎風飄揚。愿‘兩路’精神浩氣長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老兄長,我們又來看你了,大家沒有忘記你,藏族同胞更沒有忘記你……”原西藏軍區(qū)副政委、十八軍烈士張福林之弟張福立站在哥哥的墓碑前深深鞠躬。多名十八軍老戰(zhàn)士及十八軍后代肅立默哀,令人動容。
采訪中,76歲的張福立告訴筆者,60多年前,在建設和養(yǎng)護公路的過程中,十八軍進藏筑路部隊充分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讓藏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烈士的功勛,彪炳史冊,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原載2020年7月20日四川《甘孜日報》)
[責任編輯:張魯莎]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