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講述“百個紅色故事” 鹿邑人記住了這個不是共產(chǎn)黨員的“抗日”縣長魏鳳樓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李瑞才 通訊員 周西華
不讀不知道,一讀還真的嚇一跳。民國自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到1949年蔣介石潰逃臺灣,民國政權(quán)在大陸存在了38年時間??删褪沁@短短的38年時間里,鹿邑縣竟有42位縣長。
平均算來,每個縣長只在任上干了九個來月的時間。而42位縣長中又有三位任期比較長,分別是第二任王光第,5年;第十一任胡宗魯,3年:第三十一任濮耀東,4年。這三任加在一起就是12年。也就是說,其他39位的任職時間加在一起只剩下了26年,平均起來才只有六個月。更有甚者,第二十五任宋慶鼎的任期只有兩個月,第十四任王寶樹只當(dāng)了一個月,第四十一任陳濤只當(dāng)了一天。
雖然今天的鹿邑人已很少能記得那38年間的47位縣長的真名姓了。但有一位不是共產(chǎn)黨員卻積極抗日、支援新四軍還恤民的好縣長——魏鳳樓。
魏鳳樓資料圖
魏鳳樓有這么幾個特點(diǎn):一是他抗日。發(fā)生在鹿邑的第一場對小鬼子的戰(zhàn)斗就是魏的保安團(tuán)打的。二是他對共產(chǎn)黨新四軍很友好。他賣老君臺、賣付橋、賣城墻,賣城門樓給鹿邑的士紳大戶,所得的錢款都用來支援新四軍,給新四軍做棉襖棉褲。后來當(dāng)上共和國上將的張愛萍晚年曾說,彭雪楓的軍服就是魏鳳樓支援的。三是他恤民。他當(dāng)鹿邑縣長那年春節(jié),3000多要飯的難民圍聚在縣城,魏憂心如焚,臘月23小年那天,他請鹿邑大鄉(xiāng)紳地主吃飯,向他們化緣。名曰吃飯,實(shí)際上請吃的是紅薯和窩窩頭。他把向這些大戶們化緣得來的一萬多銀元,按每人兩元分給那些要飯的窮人們。魏在鹿邑當(dāng)縣長的時間也短,只有短短的8個多月,可那些受過他幫助的鹿邑人和他們的后人已將他的恩德記住并宣傳了80多年。
鹿邑人還記住了一個縣長王光第,他因為在老子故里太清宮留下了寫有“老子誕生處”的石碑而被今天的鹿邑人所記住。這個人在民國鹿邑史上是第二任,也是任期最長的縣長,他當(dāng)了整整5年。他剛來鹿邑時口碑還不錯,到后來不行了,光貪污受賄,老百姓怨聲載道。王光第當(dāng)了五年縣長,落下了一個很壞的名聲,但后來的鹿邑人卻記住了他。記住了他并不是因為他貪污,也不是因為他當(dāng)縣長的時間長, 而是因為他在老子生地留下的那通碑刻,從而得以青史留名。
其他的那些縣長是《縣志》不記,百姓不傳,自己又不寫,七十多年過去,竟都至湮滅無聞了。
王光第在太清宮太極殿前題立的“老子誕生處”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