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俞秀
11月24日,湖南長沙縣市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曬出一份縣衛(wèi)生健康局向他出具的《依法履職處理意見書》,文件僅200余字,卻有多達7處錯別字。此事引發(fā)網(wǎng)民熱議。(據(jù)11月26日澎湃新聞)
文風,是工作作風的直接體現(xiàn)。一份意見書,寥寥200余字,卻錯別字頻出,這絕非簡單的“工作失誤”所能掩蓋。從“呈沙醫(yī)院”到“技護車”,從“指釋中心”到“整領學習”,每一處錯誤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工作態(tài)度的疏忽與不負責任。官方公文,本是政府權(quán)威與公信力的載體,如今卻因低級錯誤而大打折扣,不禁讓人發(fā)問:這樣的文件是如何通過層層審核,最終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答案或許正如工作人員所言,是“未經(jīng)過嚴格的校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是工作作風的松懈與對細節(jié)的不重視,更是對群眾訴求的輕視與敷衍。
政府公文,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承載著政策傳達、民意反饋的重要使命。回顧近年來媒體報道,某些政府部門在公文、標語、標牌等方面的低級錯誤并不鮮見。從“森林放(防)火,人人有責”到“全警出洞(動),清剿火患”,從“學習慣(貫)徹”到“人人爭當文名(明)市民”,這些錯誤不僅讓人忍俊不禁,更讓人深感憂慮。它們像一把把利刃,割裂了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紐帶,也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與公信力。而這些錯誤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工作態(tài)度的輕率、責任心的缺失以及管理機制的漏洞。
尤為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政府部門在面對錯誤時,往往輕描淡寫地以“工作失誤”為由進行搪塞,而缺乏深刻的反思與有效的整改。這種態(tài)度,無疑是對錯誤本身的縱容,也是對工作作風建設的忽視。文風不正,作風難實。一個連基本文字表述都無法做到準確無誤的部門,如何能夠確保政策的精準執(zhí)行?如何能夠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一字之差,可能謬之千里;文風不正,作風必然難正。文風建設,不僅是文字表達的問題,更是工作作風、思想狀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政府部門在撰寫公文、制定政策時,必須秉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確保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經(jīng)得起推敲。同時,還需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審核機制,對公文進行多輪校對與審核,確保內(nèi)容準確無誤。此外,還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與教育,提升其文字表達能力與責任意識,從根本上杜絕低級錯誤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