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周口”系列歷史人物之原仲
□黃獻(xiàn)
原仲是誰?陳國的大夫。魯莊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史料記載,原仲僅在孔子《春秋》里有一句:“秋天,公子季友到陳國,參加原仲的葬禮?!?/p>
孔子并不贊賞季友參加原仲的葬禮,因為季友的這種行為是個人營私行為。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是結(jié)交小圈子的做法。
作為魯國國君的兒子,季友這樣做不合適,但季友堅持要來。其中原因,除了躲避家事之外,還因為原仲的為人足以令他敬佩。
老友故去,季友覺得要親自到靈帳前祭拜一下。
春秋時期講究賢賢而交,賢人只和賢人交往。柳下惠經(jīng)常逛菜市場,和老百姓促膝長談,孟子雖然稱他是最隨和的君子,但很多人卻認(rèn)為柳下惠是不擇賢而交,有悖君子之風(fēng)。
季友之賢,孔子大為贊譽(yù)。可見,原仲應(yīng)是賢良之人。
一
按照孔子的寫作習(xí)慣,諸侯國大夫去世是不被記載的,原仲之所以被記載,應(yīng)該是為了記載季友出行。這等于說,原仲是被捎帶記載的。
原仲是季友出行的背景,但這不妨礙原仲在陳魯兩國之間的外交作用,在季友與原仲成為朋友之前,陳魯兩國的關(guān)系并不好。
僅舉一例,就可看出端倪。
公元前675年,陳國國君陳宣公娶衛(wèi)侯的女兒為夫人,按照禮儀,必須有其他兩國國君庶出的女兒作陪嫁。
陪嫁女是以出嫁女之侄女或妹妹的身份進(jìn)行陪嫁,這一禮制叫做“媵”。魯國國君的庶出女兒是陪嫁女之一。
按照禮儀,魯國需要將陪嫁女先送到衛(wèi)國,與衛(wèi)侯女兒一起嫁到陳國,負(fù)責(zé)護(hù)送的魯國大夫是公子結(jié)。當(dāng)他們走到鄄這個地方時,公子結(jié)聽說齊國和宋國在此有盟會,遂改變主意,命其他人送陪嫁女到衛(wèi)國,公子結(jié)則留下來代表魯國參會。
其實公子結(jié)參加這次結(jié)盟毫無意義,魯國這次陪嫁也毫無意義。
鄄,屬于衛(wèi)國的地盤,在今天的山東鄄城縣西北?!?/p>
這年冬天,陳國和齊國、宋國一起攻打魯國西邊的變邑。
從此,陳國魯國兩國結(jié)下仇怨,這一結(jié)就是6年。
公元前669年春天,陳國派女叔來訪問,表示愿意和好,兩國的關(guān)系才緩和。
到了冬天,魯國派季友回訪。
兩年之后的公元前667年原仲去世,《左傳》已經(jīng)稱季友和原仲是好朋友,至于兩人是何時相識,史料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季友這次回訪,一定能在陳國見到原仲。
如果原仲在互訪之前就與季友相識,那陳宣公為何不派他去魯國訪問?這無從考究。
陳國派出的人是女叔。
女叔顯然不是原仲。后世許多人都稱“女”是氏,“叔”是字,是這么一個叫女叔的人。但這種解釋有悖于《禮記》所記載的周朝稱謂禮儀。在周朝,小孩出生3個月后開始起名,以名來區(qū)分,大家對小孩都是直呼其名。20歲以后因為有家室,當(dāng)了父母,有父母之威嚴(yán),再直呼其名不合適,就稱呼其“字”。那時的人在成年之后都有自己的“字”,男女都有。再年長一些,到了50歲以后已經(jīng)是老者了,再稱呼“字”也不合適了,就按照其在兄弟姊妹中的排序進(jìn)行稱呼。兄弟姊妹的排序是“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伯”“孟”的區(qū)別在于“伯”是嫡長子,“孟”是庶長子。比如孔子名丘字尼,孔子小的時候肯定被人直呼其名“丘”,等成年之后有了字“尼”,別人就不會再叫他“丘”了,等孔子50歲以后,連他的字都需要避諱,以表示對他作為長者的尊重會稱呼他為孔仲??鬃佑袀€哥哥,他排行老二,是為“仲”。
想必女叔應(yīng)該是尊重了這個禮儀。由此推斷,“女”是氏,“叔”是排行,其字或名沒有記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男人稱氏,女人稱姓?!蹲髠鳌分兄杂心敲炊唷敖?,比如魯桓公的夫人是“文姜”,魯莊公的夫人是“哀姜”,因為她們都是齊國君主的女兒,齊國君主是姜姓。史料記載,她們在世時,在其姓前面加上夫姓,去世后,在其姓前面加上謚號?!拔摹笔俏慕闹u號,“哀”是哀姜的謚號。
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稱,春秋時期受主公之命來魯國訪問的有30人次,但沒有被記載名或字的,就只有女叔一人。這是不是很奇怪?
女叔來魯國之前,陳國從來都沒有派人到魯國訪問過,所以孔子對女叔來訪是持稱贊態(tài)度的。
《左傳》說“嘉之,故不名”。這是件值得稱贊的事情,所以因避諱而不記載大夫的名或字。
《春秋榖梁傳》說是因為其是周天子任命的大夫,所以因避諱而記載他的名或字。
遑論其身份,用兄弟的排序“叔”字來稱呼來訪問的人,是符合禮儀的??梢?,使者女叔在兄弟中排名老三,并且來魯國訪問這一年,其年齡已經(jīng)在50歲以上。
孔子對“原仲”的記載與稱謂,應(yīng)該和“女叔”是一樣的?!霸笔鞘希爸佟笔切值苤械呐判?。
原仲的字或名,也沒有被孔子、《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等史書記載下來。
二
原仲的事情,被他自己記載下來了。
1975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練集鎮(zhèn)朱集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時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個簋刻有銘文,銘文內(nèi)容是:“惟正月初吉丁原仲作淪仲媯嫁媵適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用之?!?/p>
這個銘文的前半句,“正月初吉丁”記載的是時間,后半句“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用之”記載的是祝福的話。祝福什么呢?祝福新人新婚幸福。銘文中出現(xiàn)了“嫁”和“媵”,“嫁”是女兒出嫁,“媵”是陪嫁。這鼎簋是陪嫁用的。
中間那幾個字,“原仲作淪仲媯”,最值得玩味?!皨偂笔顷悋鴩眨悋牧魇菋倽M,“仲”是兄弟間排序,排行老二,這是合乎禮儀的,春秋時期,未出嫁的女兒會在其姓前面加上排序,所以稱之為“仲媯”。因為是娘家準(zhǔn)備的嫁妝,女兒還沒到夫家,尚未出嫁,所以此種稱謂。
原仲應(yīng)該是和孔子記載的原仲一個意思:“原”是氏,“仲”是排序。其女為“仲媯”,可知原仲是陳國國君的后裔,媯姓。春秋時,同姓之下,氏可以有很多,比如陳國的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媯姓,他到齊國后以國為氏,為陳氏,其后代又以田為氏,為田氏。氏與姓,是貴族階級的特權(quán),庶民是無姓無氏的。直到秦滅六國,六國貴族逐漸平民化,姓和氏才在平民中流傳并逐漸實現(xiàn)統(tǒng)一化。
“作”應(yīng)該是制作的意思,“淪”應(yīng)該是新郎的氏,將新郎的氏放在新娘的前面,也是合乎禮儀的。
這個簋被稱之為“原仲簋”,現(xiàn)存于周口市博物館。
淪,是哪國的貴族呢?今天的商水練集鎮(zhèn)朱集村在春秋時期屬于頓國。淪,應(yīng)該是頓國的貴族。
三
頓國在《左傳》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前637年,魯僖公二十三年。
當(dāng)時,宋國和楚國爭霸,宋國戰(zhàn)敗,楚國就開始收拾處于搖擺之中的陳國,在當(dāng)年秋天,攻占了陳國的兩個城市,然后將頓國的國都城墻加固后才離開。
這個時候的頓國應(yīng)該是受楚國保護(hù)的,同時也透露其或許正在遭受陳國的欺負(fù)。
兩年之后,公元前635年,楚國再次攻打陳國。這次,可以肯定頓國正在遭受陳國的欺負(fù),因為頓國的國君被陳國嚇跑了。
這之間,陳國和頓國之間的戰(zhàn)爭,史料沒有記載。史料明確記載的是,這次楚國打敗陳國后,頓國的國君才得以回到自己的國家。
這一史料記載在解讀上出現(xiàn)了巨大爭議,有的說是頓國國君在陳國的壓迫下投奔到楚國,楚國打敗陳國后,把頓國國君送了回去;有的說,頓國國君被陳國擄去,陳國戰(zhàn)敗后,迫于楚國的壓力,把頓國國君送回去。
前者更符合邏輯。兩年前剛被楚國教訓(xùn)過,陳國應(yīng)該不敢輕易對其附屬國頓國動武。
就國君回去的這一年,頓國開始南遷。
頓國本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商水縣北,在這一年遷到了現(xiàn)在的河南省項城市西南。
原仲簋的出土之地,在舊址和新址之間,屬于頓國的地盤無疑。淪,應(yīng)該是頓國的貴族。
器皿銘文和文字史料相得益彰。
南遷的頓國并沒有永享太平,在隨后的150年間,也出現(xiàn)了親楚或叛楚的搖擺。
既受到過楚國的指使攻打陳國,也跟隨者楚國攻打過吳國。當(dāng)然,打誰都會受到被攻打的報復(fù)。
一直到公元前506年,頓國叛變楚國,跟隨著宋國、晉國攻打楚國,被楚國記恨在心。
10年之后,公元前496年2月,楚國的公子結(jié)、陳國的公子陀人,分別帶領(lǐng)軍隊對頓國南北夾擊,頓國被滅,國君頓子爿倉被帶走。從此,世間再無頓國一說。
頓國真正成了歷史。
四
歷史是冷酷的,每個人都會被帶走,每一個時間段都會被帶走。
歷史是豐富的,每一個國家的甄滅,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愛恨情仇和血淚。
歷史是偶然的,已往的人不知其數(shù),能夠被寫進(jìn)歷史的,能一一數(shù)盡。
原仲被記錄,被忘記的人又有多少呢?每個人都是滄海一粟。
歷史深遠(yuǎn),唯賢者留其名。
參考文獻(xiàn):
1.《春秋榖梁傳譯注》,承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八次印刷,P154、169、175、276、280。
2.《春秋公羊傳譯注》,王維堤、唐書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152、P156、P234。
3.《左傳譯注》,李夢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4年9月第10次印刷,P139、P155、P157、P268、P286、P647、P950、P1277。
4.《春秋》,孔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孫建軍主編,2017年1月第一版P107、P115、P117、P186、P313、P368、P371、P400、P428、P448。
5.《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三版,2015年10月第17次印刷,P210、P231、P402、P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