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文/圖
(接上期)
被捕入獄 鋼鐵意志
1936年秋,為開展城市工作,膠東臨時特委秘密遷至煙臺市。10月,經(jīng)北方局批準,膠東臨時特委與煙臺市工委合并,成立以理琪為書記的膠東臨時工委。由此,與山東省委一度失去聯(lián)系的膠東黨組織接受北方局領(lǐng)導(dǎo)。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出賣,12月底,理琪在煙臺裕盛胡同被捕。敵人對他施以酷刑折磨,將他的兩個拇指用細皮條拴住吊在梁上,一邊拷打一邊審訊。敵人又用死來威脅他,理琪始終嚴守秘密。敵人在審訊書上寫的結(jié)語說他:“毫無后悔之心,堅信共產(chǎn)主義,擬請嚴重處分?!睅滋旌罄礴鞅唤馔鶟媳O(jiān)獄。
“鐵軀鐵欞披鐵索,鐵欞鐵索奈我何?鐵骨錚錚鐵索斷,鐵鷹展翅鐵窗破。鐵人鐵肩負道義,鐵臂揮刀斬惡魔。鐵流匯成鐵長城,鐵血裝點錦山河?!豹z中,面對殘暴的敵人,理琪寫就《鐵詩》,表明永不屈服的堅定意志。鋼鐵般的詩句,迸發(fā)出永不消逝的革命火花。
七七事變后,要求釋放政治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因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需要,11月,理琪被保釋出獄。獲釋后,他找到山東省委,接受新的任務(wù)。
天福起義 創(chuàng)建“三軍”
天福山位于文登東部,與昆崳山脈遙相呼應(yīng)。盡管天福山海拔只有100多米,但它卻彪炳史冊,在膠東民眾心中擁有崇高的地位。
1937年12月15日,剛剛出獄的理琪按照省委指示,重返溝于家村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在膠東臨時工委基礎(chǔ)上重建膠東特委,理琪任書記,同時決定12月24日在溝于家村南不到兩公里的天福山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1937年12月24日黎明前夕,寒星閃爍,大地沉寂。理琪等人邁著矯健的步伐登上天福山,來到玉皇廟房間內(nèi),點燃油燈,召開起義前最后一次會議。大家周密地研究天亮后的具體行動計劃、日程安排。
9時許,起義隊伍和群眾齊集山上,起義儀式在玉皇廟前舉行。廟前的旗桿上,寫有“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字樣的紅色大旗迎風飄揚。
歡呼聲中,理琪登上高處,代表膠東特委講話。他講了當前的形勢,指出了面臨的任務(wù),傳達山東省委指示,接著莊嚴宣告:“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山上山下的人們齊聲歡呼?!皥F結(jié)起來,武裝抗日”的吼聲響徹天福山。
天福山起義的當天下午,起義隊伍開到溝于家村。隨后,召開了軍政會議,理琪講解了游擊戰(zhàn)術(shù)“十六字訣”,明確了戰(zhàn)場紀律:活不扔槍,死不扔尸。還強調(diào)了出操、跑步、站崗、放哨等日常紀律。軍政會議后,又召開了小型政工會議,理琪分析了軍隊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強調(diào)黨員要起模范帶頭作用;提出了“兩前兩后”的要求,即沖鋒在前,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還講了群眾紀律等問題。
膠東特委在理琪的領(lǐng)導(dǎo)下,成功舉行天福山起義,創(chuàng)建膠東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天福山起義也是我黨領(lǐng)導(dǎo)的山東人民較早、影響較大的一次抗日武裝起義。
天福山起義紀念館深藏在天福山森林公園中心。紀念館內(nèi),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生動講述了膠東人民在理琪領(lǐng)導(dǎo)下舉行天福山起義、創(chuàng)建膠東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開啟紅色膠東時代的歷程。
“為紀念天福山起義,膠東人民于1972年在此建設(shè)紀念塔,塔高12.24米,象征起義爆發(fā)于1937年12月24日?!奔o念館講解員說,漢白玉和青石構(gòu)筑而成的塔身上面,鐫刻的是郭沫若手書“天福山起義紀念塔”。
在天福山起義部隊使用的黨旗前,講解員精彩地講解了天福山起義過程,帶領(lǐng)記者參觀天福山起義會址、膠東特委臨時會址、天福山起義紀念塔等處,感受天福山起義的壯懷激烈。
正是天福山起義,使膠東第一次有了黨獨立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武裝和人民民主政權(quán),膠東革命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此后,以天福山起義部隊為根脈,部隊不斷發(fā)展壯大,走出了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31軍、32軍、41軍四支英雄部隊,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勛。
“天福山,我們從這里走來……”不僅僅是鐫刻在膠東勁旅軍史館中,而是融進廣大指戰(zhàn)員的血液里、生命中。
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wù)委員兼國防部長的遲浩田說:“膠東半島第一面紅旗就是天福山起來的。我們這一茬人,都是在天福山精神感召下,在這個紅旗飄飄的時代接受的教育,永不能忘了這個光榮歷史,不能忘了膠東這個革命的搖籃……”他高度評價了理琪領(lǐng)導(dǎo)的天福山起義,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天福山起義后,理琪又赴煙臺策動威海武裝起義,不僅拿到包括80多支嶄新的漢陽造槍支及軍衣、軍毯等大宗物資,還爭取部分人員參加抗日隊伍。后來起義部隊重組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成立膠東軍政委員會和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理琪任膠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第三軍司令員。
戰(zhàn)雷神廟 壯烈殉國
雷神廟位于煙臺牟平城南二三里處,面積不大,一場戰(zhàn)斗使它聲名遠播。
雷神廟戰(zhàn)斗到底多慘烈?為什么令人刻骨銘心?只有到了現(xiàn)場,才能真切感受到硝煙彌漫的慘烈時刻。
從牟平楊子榮廣場南行二里多地就是雷神廟。跨進高高的門檻,走入朱紅色的大門,雷神廟四合大院呈現(xiàn)在記者眼前。院內(nèi)多棵高大的松柏高聳挺立、莊重肅穆。
走過布滿彈孔的照壁,大殿最顯眼位置是一幅血雨腥風的戰(zhàn)斗場面油畫:理琪一手捂住中彈的腹部,一手高舉手槍向日寇射擊。理琪身旁,戰(zhàn)士們目光如炬,勇敢地和他并肩作戰(zhàn),雙手緊扣步槍的扳機。雷神廟,陷入槍林彈雨之中。
聽說記者來自理琪家鄉(xiāng),在雷神廟戰(zhàn)斗遺址工作20余年的講解員李霞熱情地講解了雷神廟戰(zhàn)斗經(jīng)過。在她講述下,戰(zhàn)斗的槍聲似乎再次響起。
1938年2月5日,日軍占領(lǐng)牟平建立偽政權(quán),隨后撤回煙臺,任命漢奸宋健吾為偽縣長。理琪決定,趁偽政權(quán)立足未穩(wěn)攻打牟平。12日,理琪率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百余人于凌晨由文登崔家口村出發(fā),拂曉前到達牟平城南。理琪作出戰(zhàn)斗部署,同志們勇如猛虎,一舉沖進牟平城。我軍繳獲長短槍近百支、彈藥一批,俘獲偽縣長宋健吾及漢奸近百人。
2月13日上午,第三軍戰(zhàn)士撤出牟平城。他們帶著勝利品,押著俘虜至雷神廟。經(jīng)研究,大部分同志押解俘虜轉(zhuǎn)移,留下干部戰(zhàn)士二十余人在雷神廟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
講解員李霞領(lǐng)著記者來到雷神廟大門西側(cè)房間說:“當天下午,理琪率領(lǐng)參與牟平戰(zhàn)斗的二十幾名干部戰(zhàn)士在這個房間里開會,突遭日寇包圍?!?/p>
原來,駐守煙臺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接到牟平被襲消息后,在飛機掩護下,乘車趕往牟平縣,獲悉理琪等人在雷神廟,于是就進行了包圍。
當理琪等人沖出屋外時,日軍已逼近大門和圍墻。危急時刻,理琪指揮戰(zhàn)士分散到各個房間對敵形成交叉火力防守。日寇從南面正門多次進攻受挫,又爬上房頂進攻。敵人的火力非常密集。如今,經(jīng)過修葺的照壁、石碑及支柱下的石礎(chǔ)上,依然能尋到斑駁的戰(zhàn)斗痕跡。不遠處柜子中展示的僅有0.8平方米的鐵皮雨搭子上,更是密密麻麻布滿了138個彈孔,可見當時戰(zhàn)斗的激烈程度。
日寇久攻不下,發(fā)起了更加瘋狂的進攻。理琪率領(lǐng)大家愈戰(zhàn)愈勇,他不斷地在正殿、南廳、東西廂房之間指揮反擊,鼓勵同志們堅持到底。在往返奔跑的時候,理琪的腹部不幸連中三彈,他倒在血泊之中,腸子流了出來。同志們要照護他,但是被拒絕了。他命令大家不要分散精力,一定要打退敵人的進攻。
“堅持到黃昏,節(jié)省子彈……不要管我,一定要把隊伍帶出去……”昏迷之中的理琪忍著劇痛囑托戰(zhàn)友。天色暗下來,敵人不敢戀戰(zhàn)。時任一大隊一中隊指導(dǎo)員的張玉華和戰(zhàn)友背著身負重傷的理琪沖出了包圍。不幸的是,撤至雷神廟南二里多地的楊嵐村時,理琪因流血過多為國捐軀,年僅30歲。
雷神廟之戰(zhàn),英勇悲壯。理琪率軍以劣勢裝備抗擊裝備精良、訓(xùn)練有素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100多人進攻,斃死斃傷50余人。讓人痛心的是,理琪——一個年輕的生命倒下了!但,正是他帶領(lǐng)膠東軍民正式打響了對日武裝抗戰(zhàn)的第一槍,打破日寇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膠東人民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
雷神廟戰(zhàn)斗后,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繼續(xù)揮師西上抗日,隊伍不斷擴大,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每當捷報飛來,“三軍”將士又有幾分痛楚:“要是我們的理琪同志還在就好了,聽到勝利的消息,他一定會與我們一起慶賀呢!”
理琪雖然犧牲了,戰(zhàn)友始終和他在一起。
硝煙散盡,歲月更迭,英雄永遠不會被忘記。新中國成立后,許多雷神廟戰(zhàn)斗參加者及其親屬、社會知名人士,或故地重游或慕名而來,其中就包括雷神廟戰(zhàn)斗中背著理琪沖出重圍的張玉華,與理琪并肩戰(zhàn)斗、時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的林一山。
張玉華是文登人,隨理琪參加過天福山起義。1964年晉升少將。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老將軍一個標準的軍禮感動無數(shù)國人。張玉華生前多次來到雷神廟,和理琪在此“相逢”,是喚醒記憶,更是激勵未來。
在雷神廟戰(zhàn)斗中,林一山的右手手腕被子彈打斷一半,剩下的手腕及手掌嚴重變形,基本失去工作能力。就是用這只殘疾的右手,后半生投身治水事業(yè),被毛澤東同志親切地稱為“長江王”。 在紀念雷神廟戰(zhàn)斗50周年之際,林一山撰文回憶理琪:“當聽到理琪同志犧牲的不幸消息時,大家都失聲哭了起來……理琪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
崔家口村 百姓痛心
兩天前,也就是1938年2月12日,膠東地區(qū)黨的領(lǐng)導(dǎo)人、軍政委員會書記兼“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隊從崔家口出征,奔襲牟平城,打響雷神廟之戰(zhàn)。2月15日清晨,理琪又“回到”崔家口,只不過是戰(zhàn)友抬著他的遺體回來了。
留守在崔家口的“第三軍”部分戰(zhàn)士和特委軍政人員,兩天來一直等候著前方的作戰(zhàn)消息,等待著理琪率部歸來。他們?nèi)f萬沒有想到,等來的竟是理琪犧牲的噩耗。一時間,崔家口軍民非常震驚和不安,大家都為突然失去這樣一位深受群眾尊重的重要領(lǐng)導(dǎo)人而悲痛。為哀悼烈士、振奮士氣,特委在盡可能安全的情況下,為理琪舉行了較為隆重的追悼會和安葬儀式。
由于戰(zhàn)事緊張等多種原因,理琪的安葬地暫時選定在崔家口東兩里處,讓他與當?shù)匕傩盏膲災(zāi)咕o緊挨在一起。
他以這種方式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心愿——我是膠東人民的兒子,永遠與膠東人民在一起。
村中一位老人賦詩悼念:“東洋倭寇太猖狂,殺人放火又搶糧。壯志未酬身先死,為國捐軀英名揚?!笔秤冒资^鑿了塊簡單的碑,上書“民族革命戰(zhàn)士理琪之墓”。這塊墓碑現(xiàn)珍藏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
掩埋好烈士的遺體,“三軍”將士舉著血染的戰(zhàn)旗,一路前行,起義隊伍不斷擴大。理琪一手創(chuàng)制的膠東抗戰(zhàn)重大決策,在膠東半島全面實施、開花結(jié)果。
如今,崔家口成了紅色教育基地。
沿著石板路來到村子中央,一個古樸的庭院出現(xiàn)在眼前。院內(nèi)紅墻褐瓦、綠樹成蔭,這里便是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遺址和展覽館。館內(nèi)設(shè)有理琪事跡展,著重講述了理琪在山染血色之際踏進膠東、重建中共膠東特委、領(lǐng)導(dǎo)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帶領(lǐng)“第三軍”收復(fù)牟平城、激戰(zhàn)雷神廟、為膠東革命獻出年輕生命的事跡。
“我們村沒有不知道理琪的。我爺爺是黨員,當年還招待過理琪,支援過部隊干糧呢!”已是花甲之年的崔家口村黨支部委員兼紀念館管理員崔戰(zhàn)海說,爺爺曾經(jīng)說,理琪來到村里時穿長袍,是個文化人。
崔戰(zhàn)海從小聽著理琪的故事長大,他有許多關(guān)于理琪的故事。理琪犧牲后,遺體被抬到村里,村民悲痛欲絕。部隊在村里駐扎時,理琪入住的那戶村民把本來為自己準備的、用香椿樹做的棺材捐了出來。
“當年理琪駐扎俺村時,他幫這家打個水、幫那家掃個地?!贝迲?zhàn)海說,理琪犧牲后,村里一代代年輕人在理琪精神影響下參軍入伍,涌現(xiàn)出38位革命烈士。盡管部隊駐扎時間不長,卻為村里烙上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跡。
八十五載斗轉(zhuǎn)星移,山村蝶變。崔家口村群眾挖掘理琪革命事跡,把家鄉(xiāng)打造成一座紅色村莊,也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這里恒久傳承。
特殊葬禮 厚愛英雄
時間來到1944年,抗日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最后的勝利即將到來。此時此刻,膠東人民開始考慮,許多像理琪一樣的革命先烈安身何處,才能對得起他們,更好地向后人交代。
中共膠東區(qū)委、行政公署、八路軍膠東軍區(qū)商定,為更好地紀念犧牲在膠東大地的兩萬多名革命烈士,在棲霞縣英靈山修建膠東革命烈士陵園。
經(jīng)上級主管部門同意,陵園籌建委員會決定,將理琪墓作為陵園的第一主墓,建造在最顯著的位置上。1945年11月,膠東區(qū)委決定安排機動車輛和人員到200多里外的崔家口村將理琪的棺木起出,再快速運到新建成的英靈山陵園重新安葬。
然而,當?shù)厝罕妼礴鞯母星閷嵲谔^于深厚,當棺木重新進行處理并準備裝車啟程時,當?shù)卦S多人圍上來,主動要求放棄用汽車運送棺木的做法,而是按照當?shù)剞r(nóng)村安葬親人抬靈的傳統(tǒng)習慣,用八條大杠輪換著運送理琪的棺木西行,直接抬到英靈山。
崔家口百姓說,理琪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和咱非親非故,卻為咱犧牲了,不能讓他孤零零地走。我們守護他七年了,今天要像對待親人那樣,護送他到新的墓地。
膠東大地一場特殊的葬禮開始了。
青山垂首,松濤哀鳴。起靈前,現(xiàn)場的人集體向理琪靈柩作最后告別。見英烈就要離他們而去,鄉(xiāng)親們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多名年輕力壯的村民將靈柩抬上肩膀,緩緩移步向前走去。沿途村莊的村民聞訊后,早早地在村頭路邊迎送,不斷有人加入送靈隊伍。200多里蜿蜒的山間小路上,大家換肩移步,交替上路,你手換我手,我肩替你肩。英雄的靈柩始終沒有落地,沒沾一點土,淚水卻落下一路又一路。送葬隊伍足有幾里長,這在當?shù)貧v史上極為罕見。
情深義重的膠東人民,用血肉雙肩抬起了對英雄的愛戴,用最高祭禮厚葬了英雄。
當膠東人民以較高規(guī)格厚葬理琪時,家人并不知道理琪傳奇的革命歷程。他們相信,某一天,理琪一定會突然撞開家門,高聲喊爹娘,依然是個翩翩少年。家人就這樣滿懷希望地等著,等著,直到新中國成立,也沒有看到他的人影,哪怕能聽到他一丁點兒消息。家人開始變得不安和焦急。
一家人終于等不下去了。姐姐憑借理琪到膠東前透露給她的一點信息,千里迢迢來到膠東尋找弟弟游建鐸。她走遍膠東的民政部門和大小革命烈士陵園,卻無人知曉誰是游建鐸。當姐姐在英靈山烈士紀念堂看到墻上一幅畫像,認定畫中人就是游建鐸,就是理琪,這才知弟弟犧牲多年。思念、悲痛、委屈的淚水奪眶而出:“姐姐終于知道你在哪里了。你留在膠東吧,姐姐以后還來看你!”
帶著對英雄的仰慕,帶著家鄉(xiāng)人的思念,初夏時節(jié),記者專程來到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陵園,拜謁從周口走出的抗日英雄理琪。
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大門東側(cè)就是膠東革命烈士紀念群雕。群雕正面主要人物是理琪,他肩挎公文包和槍支,身著戎裝,英姿颯爽。他是膠東黨領(lǐng)導(dǎo)的化身。英雄們身后的軍旗獵獵、氣勢磅礴。
沿山腳下中心道路拾級而上,過了紀念廣場就是革命烈士紀念堂。這里陳列著理琪等膠東早期革命領(lǐng)導(dǎo)人的遺物及資料。繼續(xù)上行152個臺階,就到了陵園中軸線上第一座烈士墓,也是陵園的主墓——理琪烈士墓。
理琪烈士墓設(shè)計莊重別致。墓碑上,黨徽、紅星是最美麗的裝飾,也是黨和人民對理琪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贊譽。墓高2.5米,用花崗巖砌成八棱形,頂部由12塊弧形石砌成圓頂。
墓前石碑設(shè)計尤其特別,如同一軸長卷,由上而下緩緩垂地。石碑上刻有“先烈 中國共產(chǎn)黨膠東特委書記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理琪同志之墓”等字樣。卷軸垂下一部分,還有很長一段沒有放開,寓意理琪的英雄事跡很多很廣,很豐富,也很感人,許多重要內(nèi)容還深藏其中,需要不斷尋找下去。
靜靜地佇立在理琪墓前,凝視卷軸,思緒復(fù)雜。那未放開的卷軸,刺痛我們的心房。17歲入黨,30歲犧牲,一生短暫,無限榮光??墒牵鳛榧亦l(xiāng)人,我們對你知之甚少。
卷軸里,你還藏有多少故事需要挖掘?還有多少秘密需要解開?你圖的不是功名,而是民族的復(fù)興。惟有傳承你的精神,講好你的故事,才不愧為后來人,才能接過你高舉過的民族復(fù)興大旗。請先輩放心,家鄉(xiāng)人一定能夠做到。
山風忽來,松濤陣陣。在青山、鮮花、翠柏映襯下,理琪墓后是大理石鐫刻的《理琪傳略》,精煉概括了理琪的生平。整座墓區(qū)端莊、肅穆。人們走到這里,駐足瞻仰,重溫理琪戰(zhàn)斗的一生。在這里和英雄“對話”,是永遠銘記,更是傳承希望。
沿著主路向上攀行,直達山峰。膠東抗日烈士紀念塔位于山巔。遠遠望去,它如一把巨型長劍,直刺藍天白云,充滿豪氣威嚴。英魂永駐,光照千秋。塔身上刻有理琪等5716位抗日英烈的名字,這是他們用生命鑄成的豐碑。
紀念塔塔身四周刻有長篇碑文,其中對理琪的偉業(yè)做了突出介紹。碑文第三段寫道:“三軍成立不到倆月,即創(chuàng)造了膠東抗戰(zhàn)史上第一次勝利的雷神廟戰(zhàn)役光復(fù)了牟平,擒獲了奸偽,幾十只東方法西斯瘋?cè)业搅藟災(zāi)埂H欢@次戰(zhàn)役最可惋惜的是我們山東人民抗日軍第三軍的領(lǐng)導(dǎo)人、中國共產(chǎn)黨膠東特委書記、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兒子——理琪同志等,亦于是役壯烈犧牲。但他們的血是沒有白流的,他們的死,給后來膠東八百萬人民指出了爭取解放的道路,鼓起了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闭l說中國人民不能抵抗!這就是當時膠東人民從沮喪到反抗一個敵愾感情的轉(zhuǎn)折。
從理琪犧牲那時起,膠東人民始終深深銘記著他。每當清明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各地的人們總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理琪墓前,擺放一束鮮花,灑下一杯美酒,寄托哀思、告慰先烈,如今的和平盛世,如你所愿。
今天,膠東各地仍與理琪家鄉(xiāng)保持聯(lián)系,就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理琪用過的物品,常常被送到膠東展覽。理琪的后人被邀請到膠東參加紀念活動,拜謁理琪戰(zhàn)斗犧牲的地方,祭奠先輩。
站在山巔遠望,群峰連綿,林木參天,滿山松柏,隨風輕曳,生生不息。英靈山腳下一列城際高鐵飛馳而過,乘客不約而同地向高聳的膠東抗日烈士紀念塔深情地行上注目禮。
水乳交融 情撼膠東
從1936年1月理琪來到膠東,加上他被捕后在濟南國民黨監(jiān)獄的11個月,到1938年2月13日雷神廟戰(zhàn)斗壯烈犧牲,只有短短兩年多一點的時間。然而,就在這較短時間里,他領(lǐng)導(dǎo)發(fā)動了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創(chuàng)建了一支人民軍隊,帶領(lǐng)膠東人民擎起武裝抗日的大旗,從而開啟了紅色膠東時代。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理琪已融入膠東的山山水水。飲水思源,膠東人民永遠懷念理琪。理琪將全部心血留在膠東,更印在了膠東人民的心中。
在膠東,理琪留下許多故事,至今仍被廣為傳頌。
1936年1月,理琪剛到膠東,在張修己家秘密藏身。他換上當?shù)剞r(nóng)民服裝,把張修己的母親親切地稱為“媽媽”。按照傳統(tǒng)習慣,他每天早晨起來,先給媽媽請安,每次出遠門不忘給媽媽帶回個小禮物。
由于理琪的口音與群眾不同,被懷疑是地下黨。一次,敵人來搜查,大家在張修己院內(nèi)一個小屋墻角堆了一堆草,讓理琪藏在草堆下,躲過了搜查……
血雨腥風中,有膠東人民的掩護下,理琪多次躲過敵人的魔爪。
在百姓眼里,理琪同樣鐵骨柔腸。1936年秋,理琪在界石鎮(zhèn)西院下村慰問,聽說村里有一位因“一一·四”暴動5位親人被殺導(dǎo)致精神錯亂的“瘋老人”。理琪很震驚,提出見見這位烈屬,大家怕理琪身份暴露而拒絕。自己是膠東黨的領(lǐng)導(dǎo)人,有責任向這位“瘋老人”表示誠摯的慰問。盡管老人神志不清,不知曉這份關(guān)愛,理琪堅持要見這位老人,他從兜里掏出兩個熟雞蛋,吩咐說:“你們把老人找來,我要看著他吃下去后再走??梢圆蛔屗匆娢?,但我一定要見見他?!薄隘偫先恕北贿B哄帶騙叫來,大家為他盛了碗飯,剝了兩個雞蛋,看著他自顧自地、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理琪躲在西廂房的門簾后偷偷看著老人,流下晶瑩的淚花……
在戰(zhàn)友的回憶中,理琪是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張修己回憶說,理琪有胃病,經(jīng)常吐酸水,身體很瘦弱,但他精力充沛、干勁十足,像一團熾熱的火,走到哪里就給哪里帶去朝氣和活力、希望和信心,基層同志都愿意和他接近。
石榴“長留” 楸樹“千秋”
“天福英雄是理琪,獻身革命國忘私。當年猛打雷神廟,今日高標星宿旗。百代東風吹海陸,一方化雨仰宗師。文登多少佳兒女,接力還須步伐齊?!?962年8月26日,著名文學(xué)家郭沫若為理琪寫的這首贊歌,就是膠東人民的共同心聲。
理琪的革命斗爭故事還進入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著名作家馮德英創(chuàng)作了《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膠東斗爭三部曲。在《山菊花》中,馮德英用大量筆墨描寫了理琪不懼危險、英勇斗爭的革命者形象。
理琪短暫的一生中,從事革命斗爭,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機要專業(yè)出身的他,出于身份保密的需要,竟沒有留下一張照片。膠東人民用畫像、雕塑,來“復(fù)活”理琪光輝的形象。
2014年9月,理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膠東,有紅色印記的地方,就有理琪的英名。
天福山中學(xué)校園內(nèi)有理琪雕像,天福山起義紀念館有理琪雕像,威海紅色膠東展館有理琪的畫像和簡歷,牟平革命歷史展覽館里有理琪的畫像和簡歷,英靈山烈士陵園有“理琪路”。
在文登城市中心,建有以理琪命名的城市公園“理琪園”?!袄礴鲌@”內(nèi)有兩棵特殊的紀念樹——石榴樹、楸樹,這是2020年專程從理琪家鄉(xiāng)移植而來,并特意帶回一袋黃土放在樹根處。楸樹象征理琪的英雄事跡光耀千秋,石榴樹代表著膠東人民永遠把理琪留在心間。
為了確保兩棵樹的成長,有關(guān)部門特派專人管理。文登黨史部門的同志主動通過照片、視頻,向理琪后人傳遞樹木的生長情況。
石榴年年紅,楸樹日日高。如今,來自理琪家鄉(xiāng)的兩棵樹深深扎根膠東大地,在供后人懷念英雄業(yè)績的同時,也見證著這里日新月異的變化。
理琪,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杰出代表,紅色膠東的奠基人,堪稱“膠東之魂”……
理琪永遠與膠東人民、膠東的大地、膠東的大海融合在一起。②18(完)
英靈山巔 烈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