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av影视麻豆一区_中文字幕制服丝袜有码无码_久久人人97超碰超国产_无码先锋资源久久

2023年08月24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連載 PDF版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本期撰稿人: 陳大明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秘書長,老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李曉英 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傳承優(yōu)秀文化,解讀歷史經(jīng)典,開啟智慧之光。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是《道德經(jīng)》中“德經(jīng)”第一篇,自然把“德”作為論述的重點,從上德與仁、義、禮的對比中肯定了大道治國的合理性。講述了仁、義、禮是文明退化和衰敗的產(chǎn)物,為了拯救文明,必須回歸大道和上德。全章分三層,咱們逐層分析。

第一層,開篇至“則攘臂而扔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最崇高的德,這里指具有上德的人。德是老子提出的基本范疇,與道相對應,是道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體現(xiàn)和表現(xiàn)形式。老子在這里把德分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最高層次的德。不德,不刻意標榜自身有德。是以有德:有德,保有德,意思是具有上德的人已經(jīng)得道,上德是得道后的自然表現(xiàn),用不著再刻意講究形式上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與上德相對,處在下一層的德,指具有下德的人,他們未能得道,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德。不失德,不離失德,意思是具有下德的人未能得道,追求背離道的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喪失了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得道的、具有上德的人深悟道的基本屬性是“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順任自然而不刻意作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尚未得道的、具有上仁的人雖然刻意作為,但是出于無意。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無以為”和“有以為”說的是有沒有刻意造作?!盁o以為”指得道的、具有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不刻意作為,“有以為”指沒有得道的、只達到上義層次的人違背自然的刻意作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莫之應,莫應之,沒有誰響應。攘,撩起、挽起。扔,用強力拽牽,比喻強迫人服從。意思是標榜上禮的人刻意作為,無人響應,就挽起衣袖,伸出雙手拉人,強迫人們服從。

在第一層,老子把德分成上德、下德。上德是第二十一章所說的“孔德已容,惟道是從”的孔德、大德,是道降落到人世間的表現(xiàn)。對道體悟得越深,德行就越厚,越能夠厚德載物。下德與仁、義、禮一樣,都是失道后的產(chǎn)物。因為德是道在人世間的表現(xiàn),老子告誡的對象主要是侯王,而道又具有“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屬性,為了讓肩負治理國家和社會職責的侯王明白這個道理,老子自然就把上德、下德、仁、義、禮與“無為而無不為”聯(lián)系起來分析,于是就有了“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的闡述。

第二層,從“故失道而后德”至“而愚之始”。故失道而后德:喪失了大道然后才有所謂的德,這里的德指的是上文提出的與上德相對的下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仁、義、禮都是道和德淪喪后的人為產(chǎn)物,而且每況愈下,一個不如一個。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忠信,真誠、信用。薄,淺薄、衰減。亂之首,禍亂的根源、魁首。意思是“禮”這個東西的出現(xiàn),標志著忠信的衰減和禍亂的開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指預設的種種禮儀規(guī)范。華,浮華、虛華。愚,愚鈍。意思是預設的種種禮儀規(guī)范,都是道的虛華表象,而不是道的實質,這樣做才真正是愚昧的開始。

在第二層,老子指出在人世間由上德到下德,再到仁、義、禮的逐層退化,越往下,人們的造作虛華越多,離道越遠。伴隨這種失道后的逐層下滑,侯王在治理國家和社會時也漸漸由“無為而治”變成以逐漸背離道的,虛偽的仁、義、禮治理國家和社會,充斥其中的自然是造作妄為、胡作非為。因為,這不是以道治國,不是把握住了“道”“無為而無不為”基本屬性的治國理政,而是背離拋棄了大道后,只剩下虛偽的仁、義、禮的造作妄為。所以,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鼻f子則更進一步發(fā)揮為:“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那些偷竊衣鉤這種小物件的人遭到刑殺,而盜竊國家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諸侯的門里就有仁義了。這豈不是盜竊仁義圣智了嗎?讓這樣借仁、義、禮之名而行盜竊國家之實的偽君子治理國家和社會,天下大亂、征戰(zhàn)不已、民不聊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老子才無比沉重地感嘆“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第三層,從“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至結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大丈夫,指真正得道的人。處其厚,立身敦厚。不居其薄,不居于輕薄。意思是真正得道的人持守道而摒棄虛浮的禮,立足于厚重,遠離輕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意思是得道的人追求內容的樸實,摒棄形式的虛華,持守厚實的道與德,拋棄虛華浮夸的禮,立足真實,遠離浮華。故去彼取此:去,離開。取,選取、趨向。意思是舍棄薄華的禮,施行厚實的道與德。

這一層老子進一步說明,自己不是不要仁、義、禮,而是堅決反對借仁、義、禮之名而行其私,用虛偽的仁、義、禮欺騙世人、糊弄百姓。表面看來,老子似乎激烈地批評了儒家,實際上老子批評的是道德實踐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不一定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內容本身。從孔子的相關論述看,他的觀點和老子對自然品德的追求有相通之處,二者并不對立。

這一章老子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領起,著重闡釋上德、下德、仁、義、禮的不同層次、不同作用和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下德、仁、義、禮相繼出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呈現(xiàn)出逐層下滑的趨勢。其中“無為而無以為”最上,其次是“為之而無以為”,再次是“為之而有以為”,最次是“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老子對這種逐層下滑所帶來的不同結果有著清醒的認識,與第十七章針對世風提出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一樣。正如陳鼓應先生所說:“‘下德無為而無以為’即‘太上,下知有之’,‘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即‘其次,親而譽之’,‘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即‘其次,畏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即‘其次,侮之’?!?/p>

老子看到了這種逐層下滑對社會的危害,抨擊了浮華虛偽的仁、義、禮對自然道、德的破壞,認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二十一章),道與德先天而生,順應自然,沒有私欲,而仁、義、禮后天而生,出自人為,傷害人的天性,是對道、德的根本破壞。因此,即便是那些制定仁、義、禮的所謂先知們,也不過是看到了道表面的虛華,沒有把握道的實質,這已經(jīng)是愚昧的開始了。所以,真正得道的大丈夫必須拋棄淺薄虛華的“禮”,施行厚實質樸的“道”。

在老子看來,真情實意用不著刻意去操作?!肚f子·庚桑楚》里說:“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币馑际钦f,誤踩了街市上人的腳,要向人家賠禮道歉,誤踩了哥哥的腳,給他吹吹摸摸就行,誤踩了父親的腳,就什么表示也不用了。這就是說,真情用不著刻意操作。馮夢龍在《古今笑史》里說,常熟有個叫周木的人,父親早晨睡得正香,他敲開門進去問安,父親沒有理他。待一會兒他又去問安,被父親罵了一頓,說我本來睡得好好的,你為什么老是來打擾??梢姡媲閷嵰庖辉熳鞣炊吞摷倭?。人們常說“禮多人不怪”,這是對外人而言,對家人恐怕不適用。對外人適用的前提是對方是外人,把對方看成外人本身就是一種不信任,所以老子認為講究虛偽的禮儀是忠厚誠信淡薄之后才做的,不值得在社會上提倡。

綜上所述,這一章論述由道到上德、下德、仁、義、禮的下滑過程,說明下德、仁、義、禮的產(chǎn)生是喪失道、背離道的結果,虛偽狡詐、淺薄浮華的禮是誘發(fā)動亂的禍首。老子揭露并批判這種失道背道行為,主張大丈夫應當悟道、體道、得道,摒棄浮華淺薄,養(yǎng)成敦厚樸實的上德品格,堅守厚樸直純的天下大道。②15

(記者 黃佳 整理)

2023-08-24 2 2 周口晚報 content_212045.html 1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