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潼
◎墨子在《節(jié)葬下》中提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死則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他還指出厚葬久喪的危害:“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
◎《后漢書》中也有記載:“古者墓而不墳,中世墳而不崇。仲尼喪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請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磅幰菜?,有棺無槨。文帝葬芷陽,明帝葬洛南,皆不藏珠寶,不起山陵,墓雖卑而德最高。”可見,古人是非常推崇厚養(yǎng)薄葬之風的。
前些年,我駐村工作時,感觸最深的就是喪事攀比之風甚濃。比如老人過世時,子女不僅要請和尚道士,還要搭臺唱戲,更要有酒席招待,不熱鬧幾天是不能下葬的。即便是一些經(jīng)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寧愿債臺高筑也要把喪事辦得排場。在當時農村人眼里,喪事越隆重越能顯示子女的孝順,否則臉面無光。待老人下葬后,子女不得不千辛萬苦地還債,生活苦不堪言。許多農民常常感慨“死不起了”,渴望能掃除這一陋習,但在當時既無奈也無良策。
要掃除這一陋習,需要從理解真正的孝道開始?!鞍偕菩橄取薄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都是古人勸人行孝的名言,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伴他們、孝敬他們。古人還說“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厚”,意思就是“厚葬”不如“厚養(yǎng)”。記得當時駐村時,農民常常會講這樣一句俗語:“生前厚養(yǎng),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笨梢?,真正的孝子,應當在父母生前厚養(yǎng)他們,在他們的葬禮上節(jié)儉。這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里“孝道”的真正含義。
如今,提倡厚養(yǎng)薄葬,不僅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和要求。其實,倡導厚養(yǎng)薄葬古已有之。墨子在《節(jié)葬下》中提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死則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他還指出厚葬久喪的危害:“今唯無以厚葬久喪者為政,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對于“薄葬”,《后漢書》中也有記載:“古者墓而不墳,中世墳而不崇。仲尼喪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崩,弟子請修之,夫子泣曰:‘古不修墓?!磅幰菜?,有棺無槨。文帝葬芷陽,明帝葬洛南,皆不藏珠寶,不起山陵,墓雖卑而德最高?!笨梢?,古人是非常推崇厚養(yǎng)薄葬之風的,認為一個人孝不孝,不在于死后對父母怎樣埋葬、怎樣廣修墳墓。
風俗當隨時代而變,風尚當隨時代而立。在大力推進現(xiàn)代鄉(xiāng)村文明建設與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今天,提倡厚養(yǎng)薄葬尤為重要。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的熱潮中,提倡厚養(yǎng)薄葬,可謂正當時也?!昂耩B(yǎng)”就是讓父母生前能夠居安食美,心暢神爽,頤養(yǎng)天年;“薄葬”就是在老人過世后節(jié)儉下葬,并不是簡單處理了事,而是反對奢靡喪葬。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民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厚葬習俗和觀念,要倡導推行厚養(yǎng)薄葬,絕非易事。厚養(yǎng)容易被接受,薄葬卻是難點。盡管廣大群眾對薄葬的好處了如指掌,但受攀比之風、人言可畏等因素影響,很多做子女的在父母離世后很難下定決心薄葬他們。要突破這一難點,關鍵在于打破思想藩籬。因此提倡厚養(yǎng)薄葬,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推進、形成合力。
近年來,我市在農村扎實開展了“文明新風”行動,引導農村將厚養(yǎng)薄葬納入《村規(guī)民約》,納入文明村鎮(zhèn)、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和道德模范、周口好人等各類文明評選標準,著力營造移風易俗的社會環(huán)境。此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但要在全市農村倡導厚養(yǎng)薄葬、形成文明節(jié)儉的喪葬之風,卻并非一時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如此,才能在全市農村形成厚養(yǎng)薄葬的良好社會風尚,促進我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