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解讀
◇張君民
(接上期)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百姓不懼怕死亡,為什么還用死來使他們害怕呢?如果百姓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那些作惡的人,我們抓來殺了,誰還敢再干壞事?專管殺人的人經(jīng)常去執(zhí)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代替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p>
【解讀】
本章告誡統(tǒng)治者要效法天道,不要施行暴政、濫殺無辜,這不僅違背天道,而且老百姓一旦連死都不怕了,以死威脅他們,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中說:“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碧斓缽V大無邊,網(wǎng)羅萬物,即便網(wǎng)眼寬疏也不會有任何遺漏。這是宇宙之間的真正賞罰。順應天道的統(tǒng)治者,也會成立專門的機構,也就是“司殺者”,對那些“為奇”的作亂之徒,殺伐懲戒,以儆效尤。
但是一些統(tǒng)治者私欲的無限膨脹,使得民不聊生、官民對抗,于是車裂、斬首、凌遲、絞死等五花八門的殺伐手段就出現(xiàn)了。但是,這阻擋不了國家滅亡的腳步,比如夏亡于桀的暴虐、商亡于紂的殘忍、秦亡于胡亥的暴政等?!肮扔鲇?,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薄敖裢鲆嗨?,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語出《史記·陳涉世家》)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朱元璋等不畏死的人出現(xiàn)了,推翻無道統(tǒng)治如摧枯拉朽。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币馑际钦f不濫殺無辜的人能統(tǒng)一天下。一個國家,老百姓應該遵紀守法、自食其力,不受干擾、不被壓迫,社會才能按規(guī)則運轉有常。如果有個別人不知天命、不守規(guī)矩、不顧利害去作惡,就會有專門的機構去懲治他,這樣就會國泰民安、百姓幸福。如果社會出現(xiàn)了問題,公平正義缺失,就會使得偷盜、搶劫、殺人越貨不斷,致使百姓怨聲載道,社會混亂不堪,國家自然也就朝不保夕。
因此,建設安定團結、和諧幸福的社會,核心是國家機器的建設,也就是“司殺者”的建設。首先,這個國家機器必須是無私的、為民的;其次,這個國家機器的結構必須是科學的、合理的;第三,這個國家機器的運轉必須是高效的、節(jié)約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老百姓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勺運移,以節(jié)度行之。”(語出《河上公章句》)否則,就是“代大匠斫”,會傷了自己的手,甚至是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