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照曾 文/圖
“咚咚,哐哐,咚哐……”連日來,位于項城市蓮花路的老化肥廠西院內,戰(zhàn)鼓雷動,鑼鈸爭鳴,由項城市水寨回族武術獅子會的20多位老藝人及年輕舞獅手,正在操練民間藝術項目——獅子大戰(zhàn)鼓。記者看到, 現(xiàn)場擺放著三只大鼓,18名鑼鈸手分成兩排,3名鼓手各擂一只大鼓,鑼鼓聲中,兩只大獅子在疊起的桌子上起舞。領隊劉好海告訴記者,為了把節(jié)目演好,一班子老藝人起早貪黑,領著年輕人打磨節(jié)目,爭取將這項市級非遺民俗項目在河南省第九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演得更精彩,讓全省觀眾和參賽選手一睹項城古老的民間藝術文化韻味。
劉好海告訴記者,作為項城的古老技藝,項城市水寨回族獅子大戰(zhàn)鼓有幾百年歷史。大戰(zhàn)鼓,又叫出征鼓、得勝鼓,是古戰(zhàn)場兵家鼓舞士氣所用。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大將李彥剛(項城市回族李氏始祖)從北京遷居項城,目睹回族“文獅子舞”后,贊賞不已,親自演練舞獅,并將軍營的大戰(zhàn)鼓表演和舞獅相結合,同時還配上鑼鈸樂器,場面非常壯觀。從此,這項民間藝術表演項目在回族中延續(xù)下來,遇到節(jié)慶活動,便展演一番。鼓大音純,獅子俊美,四五十人陣容,四只獅子或兩只獅子一塊兒表演撲躍、踩球、吻球、吞球、仰空拋球、母獅分娩、群獅戲崽和高空(疊桌之上)獅頭懸空探海、回頭望月等驚險動作,精彩紛呈,大戰(zhàn)鼓被譽為豫東第一鼓。項城市水寨回族獅子大戰(zhàn)鼓已是市級非遺項目。
讓人驚嘆的是,舞獅所用道具均是他們親自制作的。如獅子頭,一直沿用傳統(tǒng)材料和制作工藝,以膠泥和麻線為料,由藝人手捏而成,并施以彩繪。制作獅子頭的李學新師傅告訴記者,這門手藝在他們家已傳了22代,他今年63歲,從七八歲跟著爺爺學習這一手藝,至今已有50多年。因春季陽光柔和、天氣溫和干燥,獅子頭泥胎放在春季制作,晾曬不易開裂。一個獅子頭制作需要一個多月時間, 工藝很復雜。這項老手藝是他們值得炫耀的“家底”和歷史見證,在他們的演練場內,至今還保存著兩只清末使用的獅子頭道具。
由于舞獅跳躍幅度大、表演花樣多,不僅要有耐力,更要力量強,所以參演的藝人多是“武把子”。很多藝人是項城查拳大師劉大慶、李金玉的徒弟。劉好海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作為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目,項城市水寨回族獅子大戰(zhàn)鼓能夠繼承下來,多虧了項城市水寨回族武術獅子會會長李宗杰的無私支持。60歲的李宗杰是查拳大師李金玉的徒弟,不善言語。李宗杰告訴大家,祖?zhèn)鞯募妓?,不能在他們這一代人手里丟了。這次有幸參加河南省第九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表演,他們將派出16人的鼓鑼舞獅團隊,帶兩面鼓演出,拿出真功夫,一展獅子大戰(zhàn)鼓的風采。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