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軍
剛進入陰歷八月,走到街上,就能聞到月餅飄香,這禁不住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中秋節(jié)的情景。
老家有做月餅的習(xí)俗。孩童時代,每到陰歷八月初,家里就要忙著置備面粉、花生、芝麻、果脯、食用油、糖等加工月餅的原料。鄰村有一家加工月餅的作坊,院子里有一個大大的磚爐,平時閑置著。臨近中秋,這個作坊就開始忙活了。院子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八月初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母親帶著面粉、花生、瓜子仁、果脯、芝麻等原料,還有用來盛放月餅的紙箱子,準備到鄰村加工月餅,而我當然也不能放過這個能湊熱鬧又能最早品嘗到月餅的絕佳機會,纏著母親帶我一起去。母親答應(yīng)了。到了鄰村月餅作坊,院子里早已擠滿了人。我排上隊,母親把原材料卸下來。
院子里,來加工月餅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遇到認識的,都熱情地打著招呼,討論著誰家的花生香、誰家的面白、誰家的糖放多了、誰家的油沒帶夠。月餅加工出來后,都搶著先往別人家小孩兒兜里塞,說小孩兒嘴饞,先吃著。不大的兜里很快被塞得滿滿的。
等自家月餅進了磚爐,剩下的就是把事先帶過來的紙箱子備好,等著月餅出爐。等待的時間,你可以好好看看磚爐,這是一個用磚頭壘起來的龐然大物,一次可以烤出兩箱半月餅。磚爐下面不斷有人塞著柴火,升騰起很旺的火焰。燒火的男人光著膀子,身上被烤得紅紅的,掛著汗,但總是笑呵呵的,回應(yīng)著身邊鄉(xiāng)親們的問話。
月餅出爐的時候,騰起的香氣難以用語言形容,那香氣讓我這輩子都難以忘記。同樣,母親將剛出爐的月餅分給別家小孩兒之后,在箱子里鋪上幾張紙,把十幾個月餅挨個兒放進去,剩下的原材料一起帶回家。忙完這些已經(jīng)是傍晚了。
吃月餅也是有講究的。八月十五那一天,吃過晚飯,皓月已是當空,家人先要供奉先祖。這時,母親會在供桌上擺上月餅和水果,讓我和哥哥、姐姐、弟弟隨她磕頭拜祖,保佑家人平安。祭罷祖先,每人分得半塊月餅。到手的月餅我們舍不得吃,先觀賞上面的花紋,再掰一小塊放到嘴里仔細品味。
那時,母親經(jīng)常給我們講嫦娥的故事。聽著故事,遙望頭頂上那輪明月,能清晰地看到美麗的嫦娥仙子懷抱一只玉兔,幽怨地望著遠方。
母親講的故事很凄美,說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拿了王母娘娘所賜的一丸仙藥,得罪了奸詐貪婪的小人,嫦娥為了保護仙藥不被壞人搶走,自己吞了下去,于是離開心愛的丈夫,飛向了遙遠的月宮。從此,她只能站在桂樹旁,終日與玉兔為伴,遙望自己的丈夫。在一些地方,人們懷念嫦娥,每年的八月十五,便在院子里擺上嫦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祝愿她能回來與丈夫團聚。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xí)俗,爺爺還給我講過這樣的故事。相傳,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各地紛紛起義,朱元璋聯(lián)絡(luò)各路將領(lǐng)準備共同舉事。但那時消息如何傳遞是一大難題,于是有人出主意,說讓下屬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藏在小餅子里,傳送給各路起義軍隊,通知他們八月十五晚上共舉義旗。這小小的餅子立了大功,結(jié)果起義一舉成功。后來,朱元璋把當時秘密傳遞消息的小餅子命名為“月餅”,作為每年八月十五的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中秋吃月餅的習(xí)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兒時過中秋節(jié),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奢望。每年中秋節(jié)到來時,正是故鄉(xiāng)田野收獲的時節(jié),金燦燦的高粱和谷子彎腰低頭向農(nóng)人微笑;黃澄澄的玉米脫去衣裳躺在打谷場上曬太陽;黑白分明的大豆蹦蹦跳跳擠在陽光下,渾身閃著光。我們吃著煮熟的毛豆角,啃著金黃的玉米棒子,剝開飽滿的花生,品味著秋天……
隨著我漸漸長大,農(nóng)村人的生活富裕起來,各種餡料的月餅都嘗過之后,似乎就吃不出香甜的味道了。歲月帶走了我們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但抹不去童年美好的回憶。遠去的村莊、淡淡的鄉(xiāng)愁,在我們這些已融入城市生活的農(nóng)村孩子血脈中延續(xù)。讓我們一直留住心中的那份美好、留住對月餅固有的那份懷念吧。③22